BOB游戏官网下载

 当前位置:首页  依法治校
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 提升法学教育水平和法治人才培养质量

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叶青

    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,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治人才队伍高度重视,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和新举措。特别是今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,再次强调“要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和法治人才培养”,重申“更好发挥法学教育基础性、先导性作用”,明确目标是实现立法、执法、司法工作者“五个过硬”,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坚定决心,对全国法治工作队伍的热切厚望和对法学院校的殷切期待,为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指明了方向、明确了目标、提供了方法。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,法学院校要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,切实把法学教育事业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决策部署上来,不断厚植法治人才培育的土壤,大胆创新法治人才培养的机制,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,着力培育、锻造、输送大批信念过硬、政治过硬、责任过硬、能力过硬、作风过硬的高素质法治人才。

    下面,结合学习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精神,谈三点体会。

    一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,确保法治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

    对于社会主义法治人才的培育而言,思想政治素质是第一位的要求,能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这是衡量法治人才素质高低的基本前提。当代青年是最富活力、最具创造性的群体,也是社会历练相对欠缺、思想困惑较多的时期。帮助大学生扣好价值观形成链条的“第一粒扣子”,需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位置,这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、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,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,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。不可否认的是,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“不和谐”的现象,比如重智育轻德育、重学术轻思想政治工作,重科研轻教学、重会堂轻课堂,思政课的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,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完全理顺。随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,带来的将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历史变迁,法治建设将承载更多使命、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。法学院校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,深入研究和解决“为谁教、教什么、教给谁和怎样教”的问题,发挥课堂教学在引领学生思想政治价值观的主渠道作用,打造思政特色品牌课程,探索教学方法改革,致力于从“知识传授”向“方法启迪”的转变,从“理性分析”到“精神培育”的跃升,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,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师生头脑,帮助师生增强道路自信、理论自信、制度自信、文化自信,努力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、深厚的文化底蕴、良好的审美情趣。

    二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,走出法治人才培养新路子

    伴随着法学教育的大发展,法治人才培养面临着多重矛盾与困境,具体包括规模与质量的矛盾、现实需求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、培养模式单一化与用人需求多元化的矛盾,等等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法学教育界和实务部门之间有一堵墙,法学领域中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状况。当今社会,知识更新换代加快,新事物层出不穷,法律职业也高度细分,高素质的法治人才不仅需要广博的通识知识,更加需要从事法律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,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,即将“纸面的法变成生活的法”的能力。要实现这一点,仅靠法学院校的教育教学是不够的。为此,我们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,应重点打破高:蜕缁嶂涞奶逯票诶,通过“走出去”“请进来”的合作机制,完善高校与有关部门、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,落实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“双千计划”,共建法学实践教学基地,创新实践教学模式,让法学专业学生多走进社会,在实践中提升法律素养;也要请法官、检察官、律师等法治工作者来到学校,把法治建设和法律实践的最新经验和生动案例带进课堂。这么做的目的,就是要大力推进协同育人、合作育人,推动社会各界参与法治人才培养,突破实践能力薄弱这个环节,提高法治人才应用能力,做到知行合一,共同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法治人才。

    三、构建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,为法治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支撑

    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对于法治人才培养至关重要。因为法学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思想和人类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,能够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,形成公平正义、诚信守法、维护国家和公民的正确价值观。当前,法学院校面临加快创建中国特色、世界一流法学院:头ㄑаЭ频闹厝,需要优化学科结构,完善学科体系,构建学术体系,把握话语体系,调整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,增加社会急需的新知识、新理论、新技能方面的课程,强化法学学科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。在这一过程中,我们不能做西方理论的“搬运工”,而要做中国学术的创造者,立足中国、以我为主、兼收并蓄、突出特色,坚持用中国问题、世界眼光,对世界上的法治文明成果,既要吸收借鉴,也要加以甄别,有选择地吸收和转化,切忌照搬照抄。同时,要处理好古今关系,既要传承中华法系的精华,也要去其糟粕,挖掘历史、把握当代。最终的目的就是通过加强法学理论研究,力争形成在理论上有创新、对实践有指导的研究成果,把法学学科建设成“一流学科”,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,充分发挥在法治建设中的基础性、先导性作用,以中国智慧、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作出贡献。

(编辑/赵惠)


BOB游戏官网下载 - 搜狗买球指南